• May 2, 2024

【華為最早的平板電腦】華為平板電腦進軍教育市場稱要打造百萬銷量 |華為攬閲m210 |1寸平板電腦什麼時間上市 |

華(英語:Huawei)是總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跨國科技公司,提供通訊裝置、消費電子產品主[3]。

2020年起,華手機成為世界第一[16],然而隨後移動業務受到美國全面制裁,連帶波及多家供應商[17],轉向鴻蒙OS(Harmony OS)、家用電器和自駕道路技術,建立華生態系統環境作為盈利點,研發佔比一度高達20%以上,是十年前9倍[18],同時通訊企業客户本業沒有放棄,繼續開發佈局並提早切入下一代6G技術預研[19][20]。儘管遭到美國制裁,受到了打擊[21],銷售收入下降[22],不過於中國大陸市場十分,傳統項目基地台方面仍保住龍頭地位。[23][24]

華創始人任正非一次媒體採訪中透露,當時任正非註冊公司時想不出名字,後任正非看到「中華有」標語後,覺得「這個標語」,於是他藉着「中華有」,「華」作為公司名稱。但是任正非認為「華」這個名字起得並,因為「華」發音是閉口音。後來,華內部出現了是否換公司名稱爭論,任正非後決定換其名稱[25]。

華為1992年確立了萬門交換機研發方案,同時吸取此前交換機暴露出問題教訓,華為分析了系列防護標準,後華選擇中國內地廠家合作開發防護器件。1993年9月,華C&C08交換機研製,10月浙江省義烏市進行測試,但測試期間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項目組的羣策羣力下,問題得以解決[1]:68-69[26]:45。C&C08交換機研發期間,於華全部資金投入到該產品研發,貸款回收,現金流出現問題,且員工數月沒有發工資。,華公司收到了一筆貸款,解決了資金問題。1993年中,華進入迅速膨脹期,陷入資金危機。維持公司運作,華公司一些大型企業籌借利息高達30%高利貸[1]:174-175。

C&C08交換機研製後,華為1994年1995年間大規模投入生產C&C08A型機。於C&C08A型機功能進口設備要多,價格只有同類產品二分之一,且定位明確,迅速獲得市場反應,因此時間內,C&C08取得了當時一大半農村市場[26]:52。後,華推出了C&C08C型機,使華實現了市話突破,進入城鄉市場。而C&C08系列成為華第一個大規模進入電信市場產品,上市後即受運營商客户評,於這一原因,華為1994年銷售額達8億元,到1995年銷售額達15億元,此後每年超過100%速度增長,到2003年收入超過千億元。C&C08系列成為全球銷量交換機,同時結束了中國通信史上安裝電話、費用貴歷史[26]:53、55。創立初期,華通過單一產品持續開發生產,「農村包圍城市」作為銷售策略,低成本方式迅速搶佔市場,公司規模擴大[29]。

1995年,華銷售額達到15億元,員工人數達到800人,成為中國電子行業百強排名第26位民營企業。但於中國國內電信設備市場總體發展速度放緩,華為傳統程控交換機領域利潤吞蝕,面臨着空前競爭壓力,而市場需求開始出現多元化[29]。同年,華開始移動通信領域研發,由此產品進入多元化時代[1]:491。

1994年8月,華組成了十餘名工程師ETS(一種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於農村通信)項目組,着手ETS系統研發。翌年,華為深圳某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協議華第一代ETS系統軟件由華研發,基站及手機深圳某企業生產。1995年下半年,ETS省市區電信局選用,但是ETS面臨了許多問題,如設備故障、電話無法接通、通話質量差、斷線問題,影響了華公司其他產品發展。儘管雙方通過分析相關問題進行了處理,但於深圳某企業查找自己問題上採取消極態度,迴避提供產品技術資料,且產品質量沒有改善,違約中興通訊、鴻年、賽格進行產品合作,雙方合作失敗,此後,華開始自主研發ETS系統。一年後,第二代ETS系統研製完成。多次實驗證明,該產品各種環境下能滿足技術要求。ETS進入市場後取得成功,後華第二代ETS基礎上,採用技術推出低成本、高性能第三代ETS,使華ETS領域位居同類產品技術領先地位,成為中國農村「村村通電話」主要解決方案,贏得市場口碑。1998年中國水災期間,華為災區捐贈了ETS設備[1]:70[26]:141-145。

1995年,華開始了無線領域產品研發,先期使用GSM協議。翌年5月-8月進行了GSM系統設計,1997年9月開始系統聯調,9月5日華打出了GSM系統第一通電話,該系統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GSM系統。而華原總部所在深圳科技園華用服大廈,上面掛起了華GSM系統天線[26]:152-153。同年,華為申請研發GSM手機,但遭到任正非。當時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手機終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主動請示華自主研發和生產手機產品,並其發放手機生產銷售牌照,後任正非拒絕。此後華無線業務部多次提交了手機項目報告,但否定[26]:315。當時任正非提出「華一輩子會做終端」[30]。這一項目否決令華錯失了手機研發黃金機會。

1998年,華開始了WCDMA商用系統研發,推出WCDMA無線本地環路系統,1999年推出GPRS全套環路系統,2001年進行WCDMA外場試驗[1]:96。2000年,華為和摩托羅拉合作,做後者原始委託生產,但產品貼上摩托羅拉商標出售,華獨立生產手機邁進了一步[30]。

2001年,華加入國際電信聯盟[29]。同年,任正非開始反思華終端項目。2001年10月舉行「華2001-2002年公司管理十大要點」會議上,任正非承認自己過去三個項目上犯了決策失誤,是CDMA、PHS和手機終端,並參會高層幹部道歉。2002年,華U1終端原型機上海金茂大廈3G基站聯調[26]:315-316。

2009年2月,華為西班牙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展示了其首款搭載Android系統智能手機,華為成中國大陸第一個推出Android智能手機廠家[26]:395-396。同年2月10日,華為沃達豐簽署加深雙方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協議,提出雙方攜手LTE技術開發研究[34]。

2011年10月,華推出第一代榮耀手機,小米手機主要競爭手,但銷量並達到理想水平。2013年12月16日,榮耀品牌開始開始獨立運作[35],成為華轉型、二次創業標誌,年銷量超過7500萬部[1]:323。截至2014年,華為加入全球177個標準組織和開源組織[36]。

2015年12月底,華為宣佈其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億台,是2010年30倍,首個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億台中國大陸手機廠商,成為於三星和蘋果全球第三智能手機廠商。統計,華手機中國和歐洲市場銷量有增長,中高端市場處於居地位[1]:325。

2016年4月,德國公司徠卡華建立了合作關係,徠卡華智能手機設計,包括P和Mate系列。華P9是全球首部由華德國相機廠Leica參與研發智能手機[37]。

2016年11月17日,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第87次會議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討論手機5G標準,中國華主推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美國高通主推LDPC方案,法國主推Turbo2.0方案,短碼方案由華極化碼勝出。[38]

2019年9月,韓國眼鏡潮牌Gentle Monster合作推出智能眼鏡[44]。

2019年11月,華聯乘法國高端音響品牌Devialet推出Sound X智能音箱[45]。

2020年1月,華為宣佈會荷蘭公司TomTom合作,未來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提供地圖以及導航功能[46]。

2020年12月16日,華正式發布HarmonyOS 2.0手機開發者Beta版本[47]。

2020年12月21日,華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華發布會披露華智能家居戰略,推出全屋智能ALL IN ONE解決方案[48]。

受到美國制裁影響,華為中國之外銷售額下降。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收入下滑[49]。

2021年4月22日,賽力斯與華正式達成合作,推出賽力斯SF5電動SUV[50]。

2022年7月2日,華推出移動影像品牌——華影像XMAGE。[51]

大洋洲國家方面,華為Optus2008年5月成立移動創新中心,為工程師提供研發場,以便將「無線和移動寬帶」概念開發成「面向市場」產品[53]。

華會採取低價策略,因而受到世界各地客户青睞,從而加大競爭優勢[28]:132。截至2017年,華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世界1/3以上人口,且全球十餘個城市30多家運營商進行5G預商用測試,性能超越國際電信聯盟要求。華為成為了197家世界500企業、45家世界100企業供應商[29]。2020年10月,瑞典政府禁止使用華為及中興產品參與5G頻譜拍賣,其後華上訴。瑞典法院於2021年1月駁回有關華為上訴申請。[54]

華公司成立時,總部設深圳市南山區南油新村內一個居民樓[26]:5,1989年總部遷入深意工業大廈[26]:20,1990年代末,公司總部遷入深圳科技園,所在大樓一度稱為「華用服大廈」[26]:153。目前,華總部位於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深圳基地。

2016年,有媒體報道稱華計劃總部深圳龍崗區遷到東莞,後2018年傳出華公司總部遷址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此華為上述消息表示否認,且華為2018年4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紮根深圳,展望未來」合作協議,這證明瞭華公司沒有搬遷計劃。目前,東莞華消費者業務總部,華總部所在地深圳市龍崗區並雙中心[55][56]。

華公司説法,華為是「100%員工持有民營企業」[1]:191。華公司成立時,6人持股各佔六分之一股份,資本金2.1萬元人民幣[26]:72。此後,股權進行了多次變更和擴張[1]:185。目前,華為唯一股東是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擁有兩個股東,其中任正非持股比例1%左右,其餘股份華為員工通過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有[57][58]。

華為於1990年實行員工全員內部持股制度,該股份股權形式體現,每股1元人民幣,不對外發行。每個營業年度,華有關部門員工公司工作年限、級別、業績表現、勞動態度指標,確定員工可以購買股權數。這一制度實施主要是解決公司資金問題。一些謀求發展員工,購買了公司股權。而公司獎金是通過配股實現,員工所有獎金轉為公司內部股票,內部股每年會發放一次紅利,滾入本金[1]:183-184[26]:72。華內部股具體制度複雜,即便是長期僱員理解[1]:184[59]。2001年7月,華公司通過股票期權計劃,推出了《華技術有限公司擬股票期權計劃暫行管理辦法》[57],翌年華為內部股權制轉虛擬股權制[26]:72。2003年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後,華公司原有內部員工持股、期權激勵平移至華控股平台[57]。2008年,華實行和配股制,即規定員工配股上限,每個級別達到上限後,參與配股,新員工保留發展空間。此外,華為外籍員工購買擬受限股,因此自2013年起,華推出獎勵期權計劃(TUP),使外籍員工可以分享利潤。該計劃2014年中國籍員工推出[57]。當員工華離職時,他們所持股票會歸公司,離職時華控股工會當前價格回購[60]。儘管華持股員工獲得股息,但報道,華沒有關於股息信息[59]。

2018年統計,有96,768名華為員工持有內部股[61]。其中,30%員工集體控股,40%骨幹員工有分量地控股,10-20%低級員工、新員工參股[1]:184。

然而這一制度引來一些人爭議。2012年6月,《財經》刊出華為虛擬股權體系,形跡於「非法集資」,更有甚者認為「是一種騙局」[62]。

1998年前,華創始人任正非多次表示會選擇上市,他指出「股票是『不務正業』」。中國證監會與任正非商議,邀請華為中國大陸上市,但遭到拒絕。2002年,華態度出現逆轉,中國境外媒體發表了「華正在積極籌備海外上市」消息,摩根士丹利人員進駐華總部,協助華為上市事宜,但港媒透露上述問題後敲定,而上市計劃不了了之。2014年6月16日,任正非首次公開解釋上市原因,指出「華為發展資金,如果大量資本進入華,會多元化,會摧毀華20多年來沒有全理管理」,「華上市會造福一大批公司員工,這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奮鬥者本質色彩」[1]:193-194、196。而2019年華公司財報發布會上,華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表示「華目前沒有上市計劃」[58]。

華公司成立初期,設有四個部門,是總部辦公室、市場部、製造部和總工辦[26]:103。且創立初期採用是直線式(稱縱向式)管理模式,即一個項目經理帶着多名工程師做項目。於公司規模擴大,直線式管理模式適合華。於是,事數字交換機研發工作鄭寶準備採用矩陣式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投入到研發系統,隨後華各個業務部門中開始實行矩陣式管理[28]:177-178。1998年年初開始,華選擇性進行事業部制試點,組建了多個事業部。2003年,華調整組織架構,將集權化公司組織產品線、準事業部轉變。2005年華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委員會、財經管理委員會和產品戰略綜合評審委員會事業部進行控制,後成立七大片區,拆分20多個地區部[1]:27[28]:177-179。2011年,華為客户對象將公司分為三大業務集團(Business Group, BG),是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63]。2017年5月,華成立雲服務業務部(Cloud BU),同年9月升格一級部門,產品解決方案部、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並行,形成現在業務佈局[64]。

目前華公司組織架構由上至下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四大委員會-首席執行官、集團職能平台、五大一級部門(業務集團)及周邊部門-區域組織[65]。2007年華佈局組織架構,地區部升級片區總部,全球設有7大片區,是:中國區、亞太片區、拉美片區、歐美片區、南部非洲片區、獨聯體片區和中東北非片區,各片區下設有代表處駐紮各國家,每個國家設立一個銷售代表處。有規模國家設立一個地區部,分設幾個代表處[66]。代表處工作員工同時受所在代表處及所屬體系部門雙重領導[31]。目前,華為海外設立了22個地區部、100個分支機構[1]:32,全球設有多個運營中心和資源中心[1]:27。

華為管理模式採取是中西融合模式,管理上參考了中國共產黨制度,如民主生活會、自律宣言、整風大會、思想政治教育、羣眾運動、幹部公示制度、「作風八條」、廉政信箱、道德遵委員會[1]:384、386[27]:216、255。1997年任正非訪問IBM後,他IBM管理制度引入到華為管理體系,打造出屬於自己一套管理體系。同時,華為引入美國Hay公司薪酬和績效管理制度[28]:177。另外,華為於1995年籌劃《華基本法》,作為華為「管理綱」,1998年3月審核通過[28]:188。

合資公司方面,華早年與各地郵電系統單位合作組建公司,1993年正式組建了莫貝克公司,1996年更名華通信,專注於大型電源生產,獨立運作[26]:87、90、92。後來,於再生產華電源以外產品,故該公司更名華電氣。1999年,任正非決定出售華電氣,後股權結構調整,華電氣更名安聖電氣,2001年安聖電氣艾默生電氣公司收購[26]:92-94。1998年,華為各地電信局、政府「共負盈虧、共擔風險」原則,全國各地組建多家合資公司,目前上述合資公司結業[1]:125-127。

2003年,華為美國3Com杭州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中低端數據通信產品。該公司2006年成為3COM公司全資所有企業,同時更名為「華三通信」[32]。

2005年,華為西門子組建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投資額1億美元,華持股比例49%,主要負責TD-SCDMA設備研發、銷售和服務[26]:186。

2010年,華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北京華為朗科技責任公司,由朗董事徐長軍任合資公司董事長[71]。

2019年6月,華為宣佈5000萬美元收購俄羅斯面部識別科技公司Vocord[72]。

2023年3月,台灣《電子時報》報道指出,華通過哈勃投資關係國企鵬芯持續積累半導體設計製造力,加快國產替代進程,並開始來台高薪延攬設計服務人才。另外投資企業包括上海阿卡思微、九同方微、無鍚飛譜及立芯EDA業者,天津瑞發科、聚芯微、傑華、歐錸德、鋭石創、瀚天天成、源傑、新港海岸、芯視界,以及安防領域CMOS影像傳感器業者思特威多家芯片設計研發業者。[73]

雖然華為主營業務通訊設備,但於業務擴展、廠區建設原因,華間接持有了數百萬平方米土地儲備,截至2015年華擁有714.2萬平方米土地。2015年6月8日,華成立了「綠苑實業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地產投資和開發」,但有業內人士透露,該公司成立主要是處理華東莞總部相關物業服務事項[1]:290、292。

華高層管理採取委員會制,它華為高層管理者聚集一起集體領導華,並商討華為發展,同時避免權力過於集中[28]:180-181。2011年,華實行輪值CEO制度,郭平、胡崑和徐軍輪流擔任首席執行長一職,該職務每六個月輪換一次[74]。2018年3月,輪值CEO制度改為輪值董事長,輪換期限不變[75]。

當前領導層於2018年3月選出,如下[75][76]:

截至2018年底,華擁有18.8萬員工[61],90%以上員工接受過大學教育,員工年齡33歲,員工國籍達166個,知識分子和青年人主體[27]:185。任正非採訪中透露華定位為一家「全球企業」,因為「超過70%員工來地」[29]。人員結構,技術研究及開發人員佔,46%;其餘市場營銷和服人員(33%)、管理及其他人員(9%)及生產人員(12%)[1]:53。

華實行職級制度,一般而言,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入華職級13級,博士15級,每2年升一級。而17、18級是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21-22級總裁、副總裁級。2019年,華下發了《關於部分2019屆頂學生實行年薪制管理通知》,並招聘了首批八名頂尖學生。這八名頂尖學生全部2019屆應屆畢業生,其年薪89.6萬元,達201萬元[78]。華員工年薪60萬(2016年統計),其中年薪達百萬員工超過1萬人,年薪超過500萬員工超過1000人[79][80]。

華公司創立初期沒有人事代理權,因此華公司早期員工招聘主要人才市場招聘主[1]:137。華為所有入職員工實行嚴格培訓制度,包括軍事訓練、企業文化培訓、車間實習技術培訓和市場演習,總時長長達五個月[1]:144。早年華為亦奉行「加班文化」,鼓勵並提倡加班,然而2001年時,華提倡員工加班,員工加班須取得批准後才能加班[1]:150-151。

華公司還制定了員工行規範,其中規定員工不得透露公司秘密,不得違反法律和制裁禁令,禁止使用禮物或其他誘因贏取客户[81]。

早年進入華工作員工會到總務處領取毛巾被、牀墊,員工工作勞累時會牀墊上休息,休息後繼續加班[1]:150[28]:49[26]:21,後華實行分房制度[26]:67。用餐方面,早年華員工任正非一起用餐,任正非帶隊到香港瞭解如何做好食堂服務。目前,華為員工食堂提供菜式,涵蓋川、粵、湘、魯、淮揚菜系以及各色麵食糕點,滿足來自各地員工需求。此外,華為加班員工提供夜宵,同時提供班車接送[1]:150[26]:67[82]。

而華公司「狼性文化」作為企業精神。華總裁任正非講述,「狼性文化」定義是:「發展中企業如一隻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鋭嗅覺,二是不屈撓、奮不顧身進攻精神,三是羣體奮鬥意識」。這一企業文化使華為鑄造出軍隊式管理作風,讓員工不分晝夜、環境地工作。然而這一企業文化引來一些民眾[81][83][84]。

1995年,華為分散製造部、數字機組研發人員聚集,整合公司研發資源,組建該公司研發部門,即「中央研究部」[26]:106。同年,華為北京成立北京研究所,負責數據通信業務研發;1997年成立了上海研究所,負責移動通信業務研發[1]:72。1998年,華組建預研部,對具有前瞻性產品及技術進行研發,由此啟動了華為預研工作[26]:172-173。2011年,華公司成立「2012實驗室」、華創新、研究和平台開發平台,是構築華面向未來技術和研發能力基石,研究範圍涉及未來5-10年發展方向多個領域,包括機器學習、語言處理、5G,下設中央硬件工程學院、海思、研發能力中心、中央軟件院,香農實驗室、高斯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26]:174-175。2016年9月,華為徠卡達成進一步戰略合作,設立麥克斯·別雷克創新實驗室進行聯合研發,研發領域涉及新光學系統、計算成像、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26]:186。截至2018年,華為全球設有36個聯合創新中心及14個研究機構(分佈中國境外十餘城市),每個研究所設有2-4個研發中心[8][85]。

華每年會將營業收入中10%投入到科研工作。2021年,華研發費用1427億元人民幣,佔全年收入比重22.4%。近十年來,華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2019年歐盟委員會公佈《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華研發投入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五[86][87]。

1994年,華為基於C&C08交換機平台技術,推出C&C08語音平台。推出後,該系統受到多家競爭手抄襲,多家競爭手反駁自己推出,因此陷入糾紛,後多方論證華發明瞭語音郵箱系統。此,華為於1995年研發部內成立知識產權部門,負責知識產權保護,並頒布《華公司科研成果獎勵條例》,後華新產品立項研發時專門加入了知識產權評審。華為於1995年提出6項中國發明專利申請,1997年美國首次提出專利申請(2000年賦予專利權),1999年提出首件PCT國際專利申請,2001年歐洲提出專利申請[26]:149-151。

2002年,華為中國專利申請量突破1000件,成為中國專利申請企業,位居第一位[26]:151;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18年,華為中國專利授權量位居首位[88]。2008年,華為全球提交1737件專利申請,2007年第四位躍升遞交申請公司[26]:151。截至2011年2月,華為全球範圍內申請了49,040項專利[89];2014年,華為全球範圍內申請了3,442項專利,居全球第一[90]。2017、2018兩年成為全球年申請專利公司[91]。統計,華申請專利中,九成以上是發明專利[26]:152。

華為並非上市公司,並無向外披露財報義務,但是其會主動公佈一些數據(經會計師事務審計後)[92]。2000年開始,華聘用畢馬威作為獨立審計師[93]。

2010年,華年銷售額218億美元。華為於當年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94],並保持。

2018年,華全球銷售收入達7212億元人民幣(約合1070億美元),創下首次全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紀錄,成為中國首家年營收破千億美元硬件公司[97]。其中消費者業務營收2018年總收入3489億元,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2940億元[98]。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統計,華位列中國電子信息百企業首位[99]。

消費者業務方面,華自2007年開始,成為數據卡全球市佔率第一,2010年市佔率達46.8%[26]:384。智能手機方面,2010年,華智能手機出貨量500萬台,於三星和蘋果,市場份額不計[26]:396。華手機運營模式從「B2B」轉為「B2C」後,出貨量和市佔率有提升[26]:417-418。2018年,華超越蘋果公司,成為於三星電子全球第二智能手機製造商[13],當年出貨量2.06億部,出貨量穩居世界第三[118]。2019年第一季度第三方公司發布報告,華為中國大陸手機出貨量位居首位,2990萬部,同時是2019年一季度出貨量中國大陸排名前五手機廠商中,唯一一家沒有下降並且處於增長形勢手機廠商[119]。

延伸閱讀…

華為平板電腦進軍教育市場稱要打造百萬銷量

華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97年,華正式提出「面向客户是基礎,面向未來是方向」觀點,自此後,華為發展戰略圍繞「客户為中心」思想。2010年,「客户為中心,以奮鬥者本,堅持艱苦奮鬥」成為華為核心價值觀[27]:45、48。

華主要提供ICT(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目前有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三大業務,截至2019年6月,全球有超過30億人使用華為產品和服務[123]。

華C&C08系列交換機擁有全球銷量,上市後即受運營商客户評[26]:53、55。

1989年,GridPad正式面向消費者發售,科技編年史自此多了平板電腦這一分支。34年後今天,平板電腦消費市場普及,可是有些問題沒能得到解決。

賣家秀裏,平板定義“你下一台電腦是電腦”得力助手。另一邊買家秀裏,多數平板卻逃不脱“買前生產力,買後藝”。

其間,該如何填補?

受疫情影響,兩年平板市場熱度走高,廠商變得活躍起來,一些口碑、銷量雙收產品走進了大眾視野。上述問題答案,起來。

華春季新品發佈會上亮相新一代HUAWEI MatePad例,其主打教育中心、護眼全面屏、HarmonyOS 2系統、沉浸立體音效產品亮點,實質上對應是產品面向教育、辦公、娛樂常用場景用户體驗升級。

一番實際體驗後,熊出墨發現:現階段,唯有這樣用户為中心打造“六邊形戰士”,才能讓賣家秀和買家秀之間體驗達成。

IDC發佈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平板市場出貨量742萬台,同比增長20.9%。2021年全年,國內出貨量達2846萬台,同比增長21.8%,創下近7年出貨量增幅。

數據會説謊,平板電腦市場迎來一輪增長紅利。

細究紅利形成,得益於需求側助推,同時離開供側順勢而為。

疫情防控第三年,居家辦公、在線教育已成常態,用户集體購置辦公、學習設備,直接拉昇了關產品出貨量。因此,2020年開始,平板電腦、PC出貨量呈現增幅。

這之前,行業出貨下行軌道。例如2019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1.441億台,2014年點時這一數字達2.296億。

來到廠商這邊,用户需求激增下“第二春”,充分調動了廠商積極性。品牌於兩年重拾對平板電腦重視,恢復停平板產品線。而堅持廠商,此前積澱之上應勢而動,地承接着用户新需求。

華旗下平板產品可以追溯到2010年,延續。其高端產品線MatePad系列始於2019年,且每代產品找到了專屬爆點。比如2020年發佈HUAWEI MatePad Pro 5G是全球首款5G平板;2021年推出是首款搭載HarmonyOS 2平板設備,引領平板市場進入萬物智聯時代。

是一年時,新一代HUAWEI MatePad特性瞭——智慧全能。涵蓋學習、辦公、娛樂多場景體驗升級,滿足學生、家長、白領不同人羣使用需求。

結合時勢,這樣一位全能型選手出現,實為2022年行業。

另CBNData發佈《平板電腦選購白皮書》,不同人羣於平板電腦需求存在差異,這佐證產品單一場景到全能必要性。其中,年人傾向於使用平板電腦進行一些價值產出的工作。00後學生學習和內容創作場景下需求突出,90後於辦公和休閒,85後人羣則出遊會用場景。

所以,於廠商而言,市場出貨量創下7年來新高增長拐點,暗藏今年乃至未來幾年賽點。

一款設備如何兼顧多個場景?熊出墨基於幾天真機實測,梳理出一下以下幾點信息。

➤ 教育場景:擊中學習痛點,沉浸且安全

停課學,相信多數家長親身體會到在家線上學習線下課堂之間差異。線上、居家環境、氛圍方面固有短板,會導致孩子進入學習狀態,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延伸閱讀…

華為攬閲m210.1寸平板電腦什麼時間上市?

實測HUAWEI MatePad 10.4英寸,“六邊形戰士”是怎樣煉成 …

此,廠商能給到優化無外兩點,一是提高學生學習體驗,二是開放家長多管理工具。

HUAWEI MatePad貫徹是理念因材施教,依託教育中心APP提供一個智慧化學習平台,需求學生匹配相應解決方案。

學齡前兒童多需要啓蒙,HUAWEI MatePa他們設計了寶寶樂園,益智動畫、兒歌童謠、互動繪本資源之上做出漢字王國、故事城堡、數字樂園模塊。同時,考慮到孩子認知世界特性,寶寶樂園設計師他們視角出發優化體驗。比如星球航行遊戲化操作界面,各種動畫、音效,細節處充滿童真、童趣。

所謂寓教於樂,孩子沉浸寶寶樂園搭建學習世界裏,並能玩過程中學到知識。

於小學、中學階段學生來説,教育中心優化重點有了變化,HUAWEI MatePad此時要做打好輔助,幫助孩子且全面地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寶寶樂園順勢成長學習桌面。桌面上各學習模塊科學、合理編排設置,一方面幫孩子找到語數英及素質拓展課程資源,另一方面提供AI課程表、錯題本、錄入錯題、漢語詞典、英語詞典學習工具。總之,學習桌面打造線上學習環境具備沉浸化、智慧化屬性。

然後站在家立場,上述優化工作到位後,家長需掌控時間管理、應用管理、內容訪問限制權限,確保平板電腦可以放心交給孩子使用。

另外需要強調是,孩子是家長底線。鑑於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發病形勢,小學生近視率36%、初中生71.6%、高中生高達81%,面向孩子平板電腦對用眼給予足夠重視。HUAWEI MatePad屏幕通過了德國萊茵TÜV藍光和德國萊茵TÜV閃雙重認證,能減少部分藍光、閃,這是其加分項之一。

➤ 辦公場景:結合,為效率而生

智慧辦公,以來是華為主場。HUAWEI MatePad融進現有智慧辦公生態,讓整體佈局完善同時,其單品優勢到了強化。

軟件層面,HarmonyOS 2進行了系統級別優化,讓用户每一次操作更具效率。

例如桌面新增底部應用欄,可以放置常用APP,能顯示最近打開APP,以便用户選取應用;新增萬能卡片,個性化展示信息,卡片直接實現應用功能,無需進入APP能做到信息達。

有智慧多窗、平行視界平板電腦大屏特點而設計交互體驗。雖然這些功能平板電腦上並不是首次出現,但有了HarmonyOS 2助力,其體驗做到了刷新。比如,備忘錄、郵件、WPS應用,同一個APP可多次分身,同時顯示四個窗口,充分做到一屏多用。

硬件層面,消費者喜聞互聯互通、跨設備流轉能力,HUAWEI MatePad此次全部到。

連接鼠標、鍵盤輸入設備,平板電腦能具備和PC一樣輸入體驗。而且得益於華優化,其體驗要傳統方案勝一籌。

連接手機、PC其他設備,HarmonyOS能打破硬件之間物理隔閡,實現跨設備、多場景無縫協同。進而讓手機、PC、平板電腦組合成為用户超級終端,提高工作和生產效率。

舉個例子,我們工作是多線操作,重度辦公場景下,寫方案、查資料、電話會很可能會同時進行,此時可能需要機、PC、平板電腦多台設備,用户注意力和工作需要資料要各個屏幕之間切換,且。跨設備顯示協同、拖拽內容成了需,幫助用户容地應。

所以説,無論軟件優化還是硬件協同,辦公場景下HUAWEI MatePad是效率而生。

➤ 娛樂場景:勞逸結合,影音遊戲基本功

多Android廠商入局平板電腦市場,平板電腦消費市場關注熱度燃起,雖然三星華算是打造高端旗艦平板電腦廠商,但現在這兩家廠商平板電腦熱度是,主要原因還是要歸結於價格方面,不過現在華“復活”自家舊款平板產品——華平板M6,於MatePad系列,華為M系列價格方面確實一些。

華平板M6首發於2019年7月份,當時這款平板提供了8.3英寸屏幕版本和10.8英寸屏幕版本,不過“復活”有8.4英寸版本,這款平板配備了8.4英寸2K分辨率LCD屏,屏幕左右兩側邊框,但上下部分,並不是當下主流全面屏方案,整塊屏幕16:10。

機身內置兩顆揚聲器,每顆揚聲器支持雙聲道,哈曼卡頓精準調音,雖然預裝系統是基於Android定製EMUI,但這款機型2021年底可以升級華自家HarmonyOS系統,可以算作是華平板M6一項亮點。

核心性能部分,雖然我們知道華為受限前存儲了多少麒麟芯片,但復活華平板M6和首發版本,搭載了海思麒麟980處理器,這顆處理器性能與高通驍龍835基本處於同一級別,放到現在應該可以歸為一顆中端芯片了,非重度使用能夠鬆應各種場景,軟件層面有GPU Turbo3.0圖像增強技術加持。

放到當下平板電腦市場中,華平板M6顯然並不是一款性價比產品,我們可以比Android陣營同等價位市場其他廠商平板:

從性能上來説,Pad Pro搭載了高通當前次旗艦芯片——驍龍870,配備主流UFS3.1閃存和LPDDR5內存規格,這套組合肯定是優於華平板M6麒麟980處理器,同時正面配備11.5英寸OLED屏幕,支持2.5K分辨率和90Hz刷新率,屏幕四邊設計,平板M6屏佔比,機身內置四顆6W大功率JBL揚聲器,支持杜比全景聲效。

續航方面有8600mAh超大電池保障,前置800萬像素主攝+Tof人臉識別鏡頭,後置1300萬像素雙攝鏡頭,直角中框設計符合當下潮流,其中6GB+128GB版本定價1999元。

時隔三年重回平板電腦市場小米帶來了產品——小米平板5系列,其中標準版小米平板5配備6GB運行內存和128GB存儲空間,定價設置了1999元。

正面11英寸屏幕支持2.5K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有硬件級防藍光效果,前後雙光感傳感器外部環境適應調整屏幕亮度時精準,整機配備4顆揚聲器,支持杜比全景聲效。

提出了平板電腦概念,但2010年喬布斯一張PPT,讓平板電腦愠不火成為了時代寵兒。那個時代,沒有人能夠拒絕平板電腦誘惑,因為它實用了:可以看電子書,可以煲劇,可以打遊戲……但着手屏化和筆記發展,夾縫中生存平板電腦,顯得。

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平板電腦季度跟蹤報告數據,2019年第三季度華平板中國市場出貨量212萬台,同比增長24.4%,市佔37.4%。而蘋果iPad中國市場出貨量192萬台,同比增長12.2%,市佔33.8%。這意味着國內平板電腦市場蘋果”獨領風騷”,正式進入”兩虎相爭”競爭時代。

而結束11.11,華平板表秀。有關數據顯示,開售1時,華平板全系京東商城銷售額突破4千萬,創下安卓平板銷量和銷售額雙料冠軍;開售2時,華平板M6 10.8英寸奪得天貓平台單品銷量和銷售額雙冠,獲得用户青睞。

華平板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得益於其精細化產品佈局和產品力。到全價格段產品矩陣覆蓋,華平板擁有一系列創新功能。其中,成為第三季度出貨量主推力華為平板M6,通過挖掘使用場景,推出 “平行視界”、”兒童樂園”一系列功能,滿足了用户多種使用需求。

雖然國內總有唱衰平板電腦聲音,認為平板電腦是一種過渡性設備,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夾縫中生存,會淘汰,但華平板電腦近來表現讓唱衰者式微。

值得注意的是,IDC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平板電腦市場2000-3000元產品份額去年同期33.7%上升到41.4%。可以預見,於中國平板電腦市場而言,2000元以上中高端產品用户需求存在,未來市場擁有增量空間。